时间:2024-07-29 16:39:38
来源:投资界
阅读量:19178
提到邮轮,你会想到什么?
相信不少人的*反应都会是《泰坦尼克号》,其豪华和精致程度代表了当时邮轮业的*水平,人们可以在船舱内尽情的休憩和娱乐,当然,严明的等级划分也让邮轮游成为身份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邮轮游渐渐由“有钱人的时尚”,演变成“大众狂欢”。2012年至2019年,中国邮轮出游人次逐渐递增,从66万人次变成至近500万人次。
乘坐邮轮,不只是前往新的疆域,更是体验和陆地上不同的别样生活。邮轮上能吃、能住、能玩,比起现下的“特种兵旅游”,邮轮更加“惬意”,吹吹海风,看看海豚,无需攻略,还不用签证就轻松实现了出国梦。
虽然受疫情影响,邮轮游一度停摆,但自去年开始,国际邮轮公司陆续回归中国市场,停航已久的航线纷纷迎来复航。据上海海关消息,今年一季度,进出境国际邮轮69艘次、邮轮旅客21万人次,环比分别增长3.3倍、15.1倍。
然而,谁能想到,画风很快陡转直下,本应人气爆棚的暑期旅游旺季,邮轮游却莫名“哑火”了。自7月以来,“1999元捡漏邮轮海景房”“日韩邮轮白菜价”“尾单甩房亏本卖了”……社交平台和各种邮轮社群里,充斥着低价甩舱的信息,爱达魔都号、东方邮轮梦想号、MSC地中海荣耀号等都面临着客流不足的问题。
从目前各代理发出的价格来看,临近船期,有不少邮轮航线尾单的基础房价格已经跌至2000元以下,部分甚至跌破四位数,幅度达到了60%。
邮轮低价甩舱背后,代理们欲哭无泪。有代理商透露:“不卖是亏,卖了也是亏,暑期爆冷了,收客还比不上平日,只能特价处理。”
从炙手可热到无人问津,昔日热闹的邮轮游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大反转”?到底是消费者变了心,还是邮轮游变味了?
01 集吃住游乐娱一体,邮轮游的“崛起史”
作为“水上黄金产业”,邮轮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座移动乐园。
邮轮从欧洲兴起,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史。19世纪上半叶,欲从欧洲前往美洲的淘金者渐多,邮件寄送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英国铁行渣华船运公司在1837年利用蒸汽帆船开办了海上客运兼邮件运输业务,这即是邮轮的雏形。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大西洋邮船业取得*地位,英国不甘落后,通过260万英镑的政府贷款建造了“路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利亚号”。
之后,为争夺世界邮轮的霸主地位,欧洲各国纷纷建造“大西洋航线上最快的船”,潜移默化中,邮轮有了第二大作用,开始载客和提供船只服务。
为了争取更多富有的乘客,各家轮船公司意识到,必须要提升邮轮服务,为了吸引高端主顾,一些轮船公司对邮轮发起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请来知名厨师负责餐饮,仿造陆地建造供人们娱乐和消遣的酒吧、舞厅等,休闲之余,还能满足社交机会。
就在邮轮游渐成气候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不计其数的邮轮被击沉或挪作运兵船用。战后,方兴未艾的邮轮市场又遭遇到“天敌”——大型民航飞机,飞机的崛起,大大削弱了远洋邮轮的长途载客功能。
面临窘境,邮轮公司不得不破釜沉舟,进行全方位的转型。现代邮轮在80年代迅速发展,开始真正进入大众生活,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型豪华客轮为主要载体,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方式,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相较于国外,国内的邮轮市场在21世纪之初才得以被打开。2006年是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起点,7月2日,毗邻外滩、与陆家嘴隔江相望的上海国际客运中心,迎来*艘以上海为母港的国际邮轮定期航班——“爱兰歌娜”号,中国邮轮经济正式开启。
也是这一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美元。“钱包”迅速鼓起来的国人,文化、娱乐、旅游等消费需求开始增长。
自2012年起,上海、天津、深圳、青岛、福州、大连相继获批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全国各大港口城市都对邮轮旅游“虎视眈眈”,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2015年,青岛投资千亿的邮轮母港开港运营,雄心勃勃地提出建设成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北方邮轮中心”和“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母港”的发展目标;2016年,深圳太子湾邮轮母港正式投入运营;三亚、厦门也在不断“升级”邮轮母港功能。
截至2019年,中国母港邮轮游客量年均增长率高达52%,其中,2017年,游客数量达到495.5万人次的历史峰值,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市场。
从日韩到南亚,从乌斯怀亚到南极三岛......一座座海上的移动城堡,可以带人前往任何想去的地方,邮轮游因此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乌托邦。
02无所不包的邮轮游,口碑却呈两极分化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邮轮游都可以满足对旅行的想象。
首先,邮轮游主打一个“躺平”,无需舟车劳顿,也无需办理签证出国,只需要带上一本护照就可即刻出发。早上在房间里就能欣赏到海上日出,走出房间便是泳池、酒吧、剧场、自助餐厅,省心又省力。
再者,每一站目的地靠岸后,也不用担心行李整理和打包携带等繁琐问题,想逛就逛,想买就买,真正的玩过瘾。回到船上,还有大把的娱乐项目等着,每天的丰富程度,让人想闲着都难。
最让人动心的是,这样的*享受,价格并不高昂。以今年正式投入运营的爱达·魔都号为例,从上海出发,五天四晚,去韩国济州岛和日本长崎溜达一圈回来,*只要2000元,旅程中魔术表演、相声、歌舞秀等等节目轮番上演,除此之外,还有富丽堂皇、连跨三层甲板,坐拥270度海景的餐厅包罗全球美食,心动指直接数拉满。
随着各路入局者的增加,这几年,邮轮的票价也打起了价格战。梦想号邮轮价格低至1599元/人,华夏女神1号只需1899元/人,就连*加勒比邮轮旗下的海洋福利号,现在*每人只需268美元(折合人民币1844元).
且不同的邮轮公司有不同的特色,*加勒比邮轮以高科技著称,歌诗达邮轮走意大利风情,公主邮轮有专项“公主礼遇”.每次的选择,都是崭新的体验。如此一合计,坐邮轮可比苦哈哈的自由行和乏善可陈的跟团游,划算多了。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却足以浇灭满腔期待。当几千人共处在同一条船上,分歧难免会出现,尤其是过分“老龄化”的年龄结构,也让邮轮游注定与年轻人想象中的“度假风”截然不同。
对于年轻人来说,每天的行程计划就是吃喝睡,或天高海阔悠闲的躺平晒太阳,或者是去游个泳,看喜欢的表演和酒吧狂欢,总之,舒心、不被打扰的惬意,是年轻人选择邮轮游的重要原因。
然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中老年人才是当前邮轮旅行的主要客群,尽管年轻游客的比重在提升,但由于一趟邮轮之旅所需花费天数与假期不足的现状,限制了年轻人在节假日做选择的空间,有钱有闲的中老年人,潜移默化中占据了“上风”。
大爷大妈们更喜欢扎堆,凑在一起唱歌、跳舞、聊天是常态,加上许多登船的老年人并不了解邮轮文化规则,只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行事,欠缺公共意识,狭路相逢,矛盾自然一触即发。
03邮轮游变成吃苦营,邮轮游会熄火吗?
不同客群之间需求的碰撞,以及动辄千人的客载量,让拥挤和争抢,成了邮轮频频上演的“日常”。
每到饭点,那些平日跟人讲价都抹不开脸的年轻人,在自助餐厅遇上蜂拥而至的大爷大妈,只能吃到大部队选剩下的残羹剩饭;至于期待已久的娱乐设施,泳池里早已挤满了下饺子的爷叔们,唱歌跳舞的地方早则成了引吭高歌的广场舞天地,抢也抢不过,排也排不赢,年轻人的郁闷无处宣泄,最终的“栖息地”,只能是客舱里既精致又逼仄的行政双人房。
好不容易攒出的几天假期,抱着体验老钱风华丽生活的想法登上邮轮,谁知迎面而来的实际体验,却是插队、推搡、抢不到食物,混乱的场面仿如邮轮“大逃杀”。
图/小红书
更让人失望的是,岸上游的行程也与想象中大相径庭,“景点急匆匆,必去免税店”成了主旋律。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上岸的*天,我们在团队带领下去了宫崎、鹿儿岛等地,路程很远,早9点出发、近晚8点才回,一共3个景点,停留时间普遍在30分钟之内,其余时间全在车上,没有经停任何可以吃饭的餐厅,老人、孩子纷纷出现晕车现象,第二天团队才安排在熊本当地转了转,但也主要是在免税店购物,既敷衍又让人反感。”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邮轮的各种吐槽触目惊心,包括上下船排队时间长、港口接驳险象丛生、自助餐厅取餐混乱、服务人员技能不专业等问题,有旅客甚至称邮轮游为“吃苦训练营”。
事实上,隐藏在种种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邮轮业的特殊性。邮轮在国外是自由性比较强的组合类产品,在中国则是集中式的包价旅游产品,为了培育市场,邮轮公司往往采用包船或切舱的方式,将舱位卖给旅行社或中间商,后者更喜欢采用低价揽客,失去了定价权的邮轮公司只能随行就市。
价格低了,人力成本自然也要压缩。乘客与船员的人数比例,向来是衡量邮轮公司服务水平的一杆重要标尺,大众化邮轮的乘客船员比在1:3左右,贵价邮轮可以达到1:1,但在现实操作中,不少邮轮的娱乐项目仅仅配备1-2名员工,远远达不到要求。
此外,邮轮赚钱的地方也并非船票,引导游客前往免税店、高级餐厅才是利润大头。加上小费文化在邮轮上盛行,一些邮轮上的游客每晚都需要支付服务费,舱位级别越高价格越贵,隐形和二次消费多了,难免让消费者生出不满。
邮轮骤然遇冷,看似偶然,其实更像是长期矛盾爆发的结果。摆在面前的,是从管理秩序到分销体系,再到盈利模式的全面调整,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转变,也许邮轮游会被彻底“抛弃”。
要知道,诗和远方固然美好,但没人想做那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冤大头”。
下一篇:返回列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