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1 14:41:30
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17203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相关标准的指引下,电池厂商、主机厂以及充电运营商等产业链企业,通过研制电池安全与防护技术,不断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
改善电池结构设计,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有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主要有电池质量问题、电池热失控、电池管理系统失效、外部损伤、环境因素等诸多原因,通过改善电池结构和工艺是提高车辆安全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电池制造商和车企一直在努力研发高安全性电池。如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等,通过材料技术改进、电池安全测试、改善电池设计和提高制造工艺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
在车辆端,车企通过电池包多重加固工艺和电池包集成技术,提高电池抗冲击能力。如比亚迪、小米等车企通过CTB技术,打破传统电池结构,将电池融合在底盘中,加强整车刚度和抗扭能力,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此外,据了解,通用、特斯拉等车企采用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如液冷或相变材料,以保持电池温度稳定,防止热失控。
可以看出,保护电动汽车的安全,一方面要优化汽车和电池的品质和自我保护,另一方面要依靠充电和外部数据平台的监控和预防。
利用充电大数据,保障充电过程安全
防患于未然,需要了解电动汽车的“身体状况”,了解它的实时参数指标。
如果一个大数据中心能够借助大数据算法,对电池过温、电池温度异常、电池过充、数据不刷新等电池异常情况进行实时数据诊断和防护,并且能够对该车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加以对比评估,形成故障和隐患的诊断,继而保护、分析故障,并通知车厂和用户进行检修。这就如同车辆像进入专业的“体检医院”,经过不同“科室”的诊断和相关“指标”的检测,让隐患“防患于未然”。
这种大数据充电防护正是主流充电运营商们正在做的事。特来电从成立之初就把充电安全作为最核心的战略方向,从最初作为车端BMS备份和被动性的防护,到研究电池机理拓展了36个防护模型,在充电安全方面取得了不少实践成果。近日特来电发布了电池安全大模型,通过运用大模型技术,可实现高危车辆阻断率99.9%,训练数据涵盖当前市面上95%以上车型。同时还能实现一车一策略,进行精致化健康管理,让车辆安全可监视、可预警、可控制和可追溯。
充电运营商与车企、电池厂的技术合作以及安全大数据的积累,将形成安全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保护网。
未来,相信在电池厂商、车企以及充电运营商等产业链企业的相互协同、共同努力下,能够将车辆的安全风险不断降低。
下一篇:返回列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