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30 12:33:13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9263
外资Tier1在华“反向输出”再添重磅案例。
今年9月底消息,由舍弗勒智能装备中国团队自主研发制造的三合一电驱装配线,已圆满完成预调试,并分装10车顺利发运欧洲,即将交付欧洲头部车企匈牙利生产基地。
这条深度集成定转子总成装配、舍弗勒自研智能选垫平台等核心制造工艺的产线,严格对标欧洲交付标准及欧洲顶级车企技术规范,实现了高端制造装备从中国向海外市场的高质量输出。
这并非个例,而是外资Tier1在华战略升级的生动缩影。从早期“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地化适配,到如今“在中国为全球”的研发与制造输出,这一显著的转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产业逻辑。
相关案例增多,“反向输出”成新趋势
回溯过往,中国汽车产业更多是技术的引进方,努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如今舍弗勒中国团队的这一成果,无疑证明了中国具备了自主创新并向全球输出先进技术与装备的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类似案例近年来正不断增多,越来越多外资Tier1企业调整在华战略,从“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地化适配,转向“在中国为全球”的全球化输出,开启了“中国研发、全球应用”的技术反哺之路。
在今年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这一趋势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此期间,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明确表示,博世正在从“根植本土、服务本土”向“立足中国,服务全球”转型,多项创新技术在中国市场开发或率先应用,随后反哺至海外市场。以智能出行领域为例,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具备舱驾融合能力的高性能座舱域控制器首个项目,线控制动首个项目均在中国开发。其中,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的首个出海项目已明确时间表,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正式量产。据悉,截至今年4月底,博世智能驾控已累计帮助200余款车型出海。
此次车展上,马勒展出的产品中,超95%已实现国产化或具备国产能力,且相当一部分由本地研发团队开发或进行本土化改良设计。不仅如此,马勒在中国的研发和生产不但服务于中国市场,还服务于全球市场。例如其即将在2026年批产的双轨热管理集成模块,已完成整车验证并适配全球主流制冷剂,成为马勒服务全球市场的“中国研发样本”。另外其中国团队开发的800V/11KW碳化硅双向三合一车载充电机,集成了3.5KW DC/DC转换器和电源分配单元,其中DC/DC转换器已获得一家豪华品牌汽车制造商价值2亿欧元的合同。
同期,盖瑞特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芮博廉亦透露,从五年前起,盖瑞特中国团队开始向全球输出产品,且这一进程将持续推进。例如其第五代废气旁通涡轮增压器、氢燃料电池电动空压机等创新产品便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正实现“从东方走向全球”的技术反哺。
车展之外,更多外资Tier1的中国团队在技术全球化领域持续突破。据盖世汽车了解,近年来,奥托立夫中国团队已经主导了多项全球性技术研发,其研发的跨屏气囊、智能座舱保护方案等产品,往往率先在中国市场落地,再推广至海外。
今年9月,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在接受采访时亦透露,中国已成为采埃孚众多新技术的“首发地”,其很多产品从研发、首发到量产,都发生在中国,比如今年4月量产的线控转向系统ETA、800V碳化硅电驱系统均率先在中国落地,并实现对欧洲市场的反向输出。
进入10月,案例仍在持续增多。法雷奥披露其新一代双电控解决方案已与两家中国主流汽车制造商签订量产合同。该解决方案计划于2026年开始量产。法雷奥动能系统事业部首席执行官Xavier Dupont认为,凭借全新一代的双电控平台,法雷奥能快速满足中国对高效紧凑动力总成系统的强劲需求,且其也期待将这一先进技术提供给全球的其他客户。
事实上,法雷奥早有此类实践。法雷奥全球执行副总裁顾剑民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便提到一个案例,其武汉车灯研发中心开发的超薄双功能照明模组,从30毫米高度突破至15毫米量产、5毫米技术储备,且其指出,“在中国研发、中国首发,再推向欧美市场。这种‘反向输出’模式正在重塑法雷奥的全球技术布局。”
同样在10月,佛瑞亚海拉宣布其首款智能调光玻璃控制器正式落地中国市场,该产品已于今年8月在国内实现量产,且已快速应用于多家本土主流车企。行业分析认为,该产品在舒适调节、隐私保护、性能稳定性方面表现突出,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车辆能耗、延长电动车续航里程,凭借这些核心优势,这一解决方案具备向全球市场推广的巨大潜力。
总之,从当前产业实践来看,众多外资Tier1在“中国研发、全球输出”领域已积累了丰富案例与实质性成果。展望未来,随着这些企业在华布局的持续深化,此类技术反哺的案例也将持续增多。
三大核心布局支撑,持续推动战略升级
外资Tier1“中国研发、全球输出”的成果,并非偶然的市场选择,而是源于系统性规划与长期投入。通过三大核心举措,这些企业持续推动“在中国为全球”战略落地,逐步将中国打造为全球研发与制造的核心枢纽。
其一是加码研发投入、升级研发中心,着力打造全球级创新策源地。外资Tier1深刻意识到,要实现“中国研发、全球输出”的核心目标,关键在于构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本土研发体系,这既需要汇聚顶尖的研发人才团队,也需要搭建先进的研发设施、整合优质的研发资源。基于这一认知,近年来,外资Tier1在中国新建高规格研发中心、升级现有研发机构层级的动作频频,以此不断夯实本土创新根基。
例如在今年3月,马瑞利宣布位于上海的马瑞利车灯与感知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升级为马瑞利车灯与感知亚太创新中心。通过整合亚太地区的研发资源,车灯与感知亚太创新中心将进一步强化本土技术优势,构建以中国为中心、覆盖亚太、辐射全球的技术创新枢纽。
7月,奥托立夫武汉技术研发中心奠基。奥托立夫指出,未来,该中心将成为奥托立夫产品设计、虚拟仿真、试验验证及系统集成的重要基地,全面覆盖汽车安全系统的研发需求,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移动出行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研发中心的设立以及层级的不断升级,使得外资Tier1在中国的研发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其二是在制造端加大投入,布局高标准制造基地,建设全球供应链核心节点。研发成果的全球化输出,离不开稳定、高效、高质量的制造体系支撑。为此,外资Tier1纷纷在中国建设规模化、智能化的制造基地,将中国打造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环节。
举例来说,法雷奥在中国设有13个研发中心、27个生产基地;采埃孚一直将中国视为核心战略市场,扎根中国40多年,已经在中国建设了50多家工厂和5家研发中心,仅过去五年就投资近35亿欧元。
其三是培育本土供应链,通过双向赋能构建“本土-全球”协同网络,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外资Tier1深知,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本土供应链的支撑,同时本土供应链的升级也能为其全球业务带来更大价值。为此,外资Tier1积极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合作,通过技术支持、管理赋能、订单倾斜等方式,帮助本土供应商提升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共同构建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
安波福便是这一布局的典型案例。据悉,安波福在华培育百余家核心供应商,通过与这些本土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安波福不仅实现了原材料的本地化采购,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从研发创新到制造落地,再到供应链协同,外资Tier1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在中国为全球”战略实施体系。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中国市场从“制造基地”向“创新高地”的转变,更预示着中国将在全球汽车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中扮演更关键角色。
战略升级背后,中国价值与供应链驱动
外资Tier1在华战略升级,是中国市场“双核心”价值与供应链能力跃迁共同驱动的结果。
中国市场对于全球汽车产业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双核心”价值。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为汽车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国还是新能源与智能化创新的策源地。据乘联分会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全球占比超过63%,2023年达到64%,2024年则来到70.4%。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的创新速度,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天然试验场。外资Tier1企业在中国市场能够快速获取大量的用户反馈和数据,从而加速产品的优化与升级,这是其他市场难以比拟的优势。
马勒CEO Arnd Franz此前便强调,中国不但在规模上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经领先世界。要想让新技术快速落地,中国市场是不二之选。
中国市场的政策环境也为新能源与智能化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如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充电桩建设补贴等,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进入该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与此同时,中国供应链已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引领。曾经,中国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低成本制造与规模化生产上;而如今,随着技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中国供应链在多个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众多创新产品选择在中国市场首发,便是最直接的证明。
盖瑞特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芮博廉此前便明确指出,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盖瑞特新技术起跳的“桥头堡”。事实上,其中国团队之所以能够从五年前开始向全球输出产品,正是因为其在中国服务的客户已经在引领全球汽车发展的速度。
这种供应链能力的跃迁,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多年来的持续投入与积累。在技术研发层面,中国企业与科研机构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专利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在人才培养层面,中国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加大了对汽车工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为汽车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与产业工人;在产业配套层面,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到中游的零部件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车组装,每个环节都有完善的企业集群,能够为汽车产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配套支持。
这种成熟且高性价比的本土供应链体系,不仅降低了外资Tier1的研发与制造成本,更确保了产品的质量与交付效率,为其研发制造“全球级”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未来挑战犹存,仍需持续成长
尽管外资Tier1企业在华“为全球”战略已取得显著进展,中国市场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外资Tier1仍需面对多重挑战。
其中首要面临的是技术创新的压力。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向智能化、电动化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迭代速度空前加快——在电动化领域,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安全性等技术指标持续提升,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智能化领域,自动驾驶技术从L2向L3、L4级快速演进,智能座舱、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
这些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外资Tier1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组建跨领域的高端研发团队,还需要精准把握技术发展趋势,避免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出现偏差。然而,技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且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即使投入大量资源,也可能因技术难度过高或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研发成果无法实现商业化,给企业带来损失。
其次,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是外资Tier1不可忽视的挑战。近年来,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成长迅速,凭借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更灵活的生产响应能力、更低的成本控制水平,以及持续的技术突破,在多个细分领域已具备与外资Tier1同台竞争的实力。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领域,本土供应商已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智能化领域,本土企业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算法等方面也表现突出。这些本土供应商不仅服务于中国本土车企,还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与外资Tier1形成直接竞争。
未来,随着本土供应商技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态势将愈发激烈,外资Tier1若不能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客户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很可能在部分细分市场失去优势。
综合来看,未来外资Tier1企业在华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平衡“挑战”与“机遇”,实现自身战略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若能进一步深化本土化布局,例如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优化研发与制造体系,提升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与吸纳,构建更具本土化优势的团队,外资Tier1不仅能实现自身在华业务的持续增长,还能将中国市场的创新成果更好地输出至全球,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优化升级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前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